昨天我們談到“新式茶飲+黃皮”使得這一小眾水果成功出圈,實際上在此之前油柑早已經被用于新式茶飲之中,并因為入口回甘的口感深受好評。而當我們注意到油柑在新式茶飲中是經去核、鮮榨、調配后得到的飲品,或許也能給到油柑產業一些發展啟示,尤其是隨著當下油柑
去核機已然出現,更將為這一小眾水果產業化發展夯實基礎。
油柑同為落葉小喬木的果實,多分布在我國兩廣、福建、云南等地,在各地不同的叫法使其還有余甘子、滇橄欖、山油甘、望果、油甘子、牛柑子等別稱。作為一種源自亞熱帶地區的鮮食水果,油柑在我國的種植歷史也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異物志》中就有著“余甘,大小如彈丸,視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澀,咽之口中,乃更甜美味足”、“鹽蒸尤美,可多食”等記載,這也體現出油柑早就被用于食用。
當然,作為一種延綿了數千年的果實,除了可生吃滿口生津、可蒸制外,油柑“藥食同源”的屬性或許更是支撐其發展的重要基礎。據了解,油柑味甘、性涼,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以及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有著生津解渴、清熱涼血、消食健胃、止咳等功效,《本草綱目》中對其也曾有“主補益氣,久服輕身,延年益壽”的記載。
與此同時,油柑還與山楂、白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世界三大雜果”,加大相應果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也成為趨勢。得益于今年三月以來某新式茶飲品牌以油柑為主要原料,推出主打“三秒微澀,五秒回甘”等各種各樣的油柑茶,也使得這一小眾果品為人們所認識,且在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的條件下,促使油柑大有在新式茶飲中站住腳跟的態勢,并使油柑原料價格一度漲至四十元每斤,較去年同期上漲達五倍。而據悉早前就有茶飲品牌表示或將油柑系列飲品推為常設款,這對成片種植油柑的地區顯然也將帶來利好。
而縱觀目前市場上推出的油柑飲品,筆者也注意到主要有門店鮮榨和上游工廠完成清洗、去核、榨汁、包裝、冷凍等工序后到店出品的形式。前者以人工完成去核、榨汁、過濾、的操作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飲品新鮮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后者在加工中的集約化、自動化程度更高,有利于確保飲品風味的標準化和加快出產效率。
尤其是伴隨著當下
食品加工機械中出現可用于油柑預處理的去核設備,更是較好地滿足了鮮果加工需求。筆者獲悉,余甘子去核機利用沖核原理,只需將物料投入進料口進行輸送沖壓核后,即可實現果核和果肉的分離,有著分離速度快、分離完整度較高等優勢。以一杯油柑茶飲需66顆油柑來制作計算,小型余甘子去核機每分鐘工作量大概在48到60個,這也意味著至多一分半鐘就能完成一份茶飲原料的去核,相較于純手工去核無疑將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總的來看,健康化的消費趨勢下,油柑在新式茶飲中的受歡迎度使之發展大有前景。而無論是茶飲本身對油柑的需求大增,還是油柑產業借此勢頭拓寬產業鏈,歸根到底未來發展中的主要競爭問題還將在與預處理環節之中,借力去核機、
清洗機、榨汁機等把握發展先機也很關鍵。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