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中國飲料食品減糖行動白皮書(2021)》在京發布,減糖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和熱議,業內專家紛紛呼吁以飲料為代表的行業進行“減糖”迫在眉睫。不難看到,隨著近些年消費者對“熱量”、“糖分”等關注度不斷提升,以赤蘚糖醇為代表的新一代甜味劑正成為無糖飲料生產加工改進的優良替代品,順勢帶起甜味劑原料供應產業發展“新風口”。
正如人們所知,早前的食品飲料中一般會添加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糖類物質,使食品具有符合人們口味的甜味,但這些糖類物質的含糖量普遍較高,所含熱量不及時消化還會轉換為脂肪,人們若長期食用則很容易造成過度肥胖、血糖升高、糖尿病等問題,不利于身體健康。日前發布的《健康中國飲料食品減糖行動白皮書(2021)》就指出,我國現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主要的糖消費國,含糖飲料等大量攝入正促使糖尿病一類病癥開始向年輕群體偏移。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減糖”、“無糖”似乎正成為食品市場中的關鍵詞。從大家常喝的新式茶飲中開始使用代糖,到無糖可樂、無糖咖啡、無糖氣泡水、無糖口香糖、無糖餅干等掀起食品飲料行業新浪潮,都是產業迎合消費需求轉變做出的改變,而無糖飲料市場規模迅速增至百億級別也展現了這一“風口”正切合新消費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無糖”并非字面上理解的食品飲料中不再含糖,而是通過使用甜味劑代替傳統的蔗糖、葡萄糖等進行使用。所謂甜味劑,即指能夠賦予食物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劑,根據來源、甜度、營養性等不同,可分出糖精、甜蜜素、安塞蜜、甜蜜素、安塞蜜、三氯蔗糖、低聚乳糖、高果糖漿等多種。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健康觀念轉變,以木糖醇、赤蘚糖醇、麥芽糖醇為代表的天然甜味劑更是憑借具有甜味但含糖量、熱量相對較低、不參與人體代謝等優勢,成為食品飲料行業進行產品迭代升級時的主選原料。
不過,糖類物質的應用更替除了受到消費需求驅動外,上游生產工藝的優化升級顯然也是業內推陳出新的重要支撐力量。以赤蘚糖醇為例,其生產工藝主要有化學合成法和生物發酵法 兩種,前者通過乙炔、甲醛或是高碘酸等使原料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獲得赤蘚糖醇,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又較為危險,并不適合于工業化的批量生產。
反觀生物發酵法,主要是通過液化、糖化、發酵、離心濃縮、結晶分離、干燥等工序制備得到赤蘚糖醇,生產過程易于控制且較為安全,也是當下該甜味劑的主要生產方式。據悉,山東一制糖企業先后在發酵殘糖高、產品質量較差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并建設了年產2萬噸的赤蘚糖醇生產線,在新技術與自動化的
濃縮設備、
干燥設備等共同作用下,產出的赤蘚糖醇具有質量優勢,也在近年來代糖走俏中成功占據了可觀的國內外市場份額,實現效益增長。
隨著一系列“無糖”食品飲料受到消費者青睞,也為食品行業、產業發展指明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也勢必使得業內對天然甜味劑等代糖需求增長,對于上游原料生產、供應企業正是一大發展機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