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來新式茶飲、袋泡茶等新消費火熱發展的過程中,茶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從茶葉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環節切入,提升茶業發展的產業化、機械化、智能化和科技創新水平,將為抓住機遇迎風發展夯實基礎。近日,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助力茶業發展。
我國是主要的茶葉生產國與消費國。據相關數據顯示,現今我國共有20多個省份的上千個市縣分布著茶葉種植,自2014年以來我國茶園種植面積也總體保持在4100萬畝以上水平,并實現多年連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茶園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754萬畝,茶葉產量則整體穩定增長至297萬噸。
而由于各地茶樹種植環境、氣候等條件各不相同,我國茶葉種類也是五花八門。例如有包含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在內的綠茶,以祁紅、滇紅、正山小種等為代表的紅茶,以君山銀針、平陽黃湯、雅安黃茶等為代表的黃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為代表的烏龍茶,還有各種各樣的白茶、黑茶等等品類。同時多地的茶葉品牌在長期積累和后期加強建設中更是不斷打響口碑,在市場中具有一定影響力與知名度,受到消費者青睞。
不過,雖然飲茶早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保健養生的替代作用,但隨著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改變,傳統茶業也亟待探尋新的出路。可以看到,近年來茶業一方面是加快提升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以電動采茶機、一體化自走式施肥機、殺青機、茶葉捻揉機、茶葉烘干機等農業機械與茶葉加工機械賦能,產出兼具高效率與高質量的茶葉,另一方面則在茶科技、茶葉精深加工環節做文章,推出速溶茶塊、鮮萃茶、凍干茶粉等多樣化的產品。
然而,在茶產業鏈整體看似向好的趨勢下,諸如品牌茶炒出高價、茶葉資源與經營主體多但較為分散、
茶葉機械化設備設施較為薄弱、茶多酚、茶色素等茶葉提取成分開發利用力度不足等弊端仍然存在于快速發展的茶業背后。就此,為進一步推進茶業規范化、健康化發展,9月18日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據悉,《指導意見》主要從茶業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入手,以建設綠色生態茶園、打造現代加工體系、構建商貿流通網絡、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強化引導監管服務等作為落腳點,提出二十四條意見。其中明確,“加大茶葉初加工機械購置補貼力度,將茶葉初加工成套設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這將有助于各茶葉產區皆有需要的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色選機等茶葉初加工設施裝備完成更新升級。同時指出,將積極引導茶企進行茶產品的深度開發,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多樣化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此外,《指導意見》指出也將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市場監管、行業自律等舉措,以及健全產業標準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科學技術支撐,為茶業提供更為完善的監管服務,推進茶業向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國是茶的故鄉,消費群體的養成與消費觀念的形成都促使我國具備較強的茶業發展潛力。在新時期、新發展需求導向下,加快推進茶葉全產業鏈格局的構建,加快補齊茶產業發展短板,將進一步推進我國茶產業健康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