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對于餐飲業意味著什么?或許是中央廚房從幕后默默無聞走向臺前,成為“廚房革命”的中心。隨著越來越多半成品菜、半成品料包侵入餐飲界,消費者對預制食品認知度、接受度不斷提升,行業當然可以說處在“風口期”,但是,從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使用過期食材一事來看,餐飲門店依托中央廚房實現“去廚房化”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近日星巴克被曝出“私換配料標簽使用過期食材”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后,星巴克中國社交平臺從發聲“震驚”到致歉,中間間隔了將近十一個小時。無論其確實是對涉事門店徹查后給出交代,還是想方設法進行危機應對,這一波食品安全的余威或許都不會輕易消散。不少網友表示“請拿出三四十塊一杯咖啡該有的質量”、“那么大的利潤還要用過期原料”,當然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兩家涉事門店或許僅僅是個案,不應該以偏概全。
但無論如何,消費者付出高成本后并沒有收到相對等的服務已有事實基礎,這不僅會造成品牌影響力受損,更大的層面上來看隔夜糕點、預制液改期續用等還會損害消費者利益與身體健康,并不符合與餐飲業的發展方向。在當下眾多的批判聲中,我們或許還是要以小見大,尋找一番行業在食品安全與品質雙重發展間的突破點。
可以看到在此次事件中,預制糕點、預制液等經由中央廚房統一生產、配送的食材,以及早前也曾出過食品安全問題的半成品料理包等被推至“聚光燈”下。業內有聲音認為,中央廚房生產模式下預制菜雖然為門店提升出餐率和連鎖品牌風味的統一性,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帶來助力,但無論是冷凍后到店再加工的食材仍舊不會輕易被舍棄,還是在中央廚房模式成為降成本的渠道后,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趨向于選擇新的經營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帶來食安問題與品質問題。
對此,一方面餐飲門店作為經營主體還是要加強自查與品控,守好食品安全底線,也要做好中央廚房配餐下的餐飲意識規范,上游的中央廚房工廠則要加快生產端軟硬件的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升級,實現對生產各環節細節的精準把控,讓經由自動化流水線加工的預制食品真正發揮保食安、保質量、降成本的作用,而不應該成為“鉆空子”的漏洞。此外,相應的食品監管部門也要借力數字化監管體系等加強對各類餐飲后廚的監管,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
另一方面,在消費者口味趨向多樣化的當下,休閑食品貼牌加工模式下的味道大體相似或許應該給餐飲業發展中央廚房模式敲響警鐘。不管是大型餐飲連鎖品牌自建工廠,還是餐飲從業者尋找上游中央廚房企業進行合作,都應當打好差異化這張底牌,工業化生產下還是需要依托數字化技術、標準化研發等使各類美食仍具有一定的個性化特征,不要讓本身利好的預制食品僅僅變為流水線上冰冷的“消費工具”。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