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生態環境部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征意工作,5月,再次啟動2022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評價報告報送工作。一時間,工業園區又站上了話題榜,作為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集約化治污的重要模式,關注度自然不一般。
公開數據顯示,工業園區的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69%,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約3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曾表示,工業園區碳達峰碳中和是城市、區域和行業碳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業園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作用重大。
生態工業園區更是蓋章的“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重要內容之一”、“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為工業碳減排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打造低碳工業園區,刻不容緩。
早在1999年,我國就開始試點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包括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低碳工業園區、綠色園區等項目。2012年,我國發布《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2015年,《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落地,2021年,“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組織園區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
顯然,工業園區作為一個集合型板塊,成為環境污染治理以及清潔生產改造的先鋒營。這也是我國“小散亂污”治理成效凸顯,“企業入園”任務有序完成之后,重點抓的“主要矛盾”,更有利于打造一批典型,支持重點區域先提升,最大化管理效率。
數量眾多的工業園區成為“矛頭所向”,減污降碳自然必須提上日程。目前,工業園區主要從能源管理低碳化、產業協同低碳化、內部資源循環閉環構建等幾個方向進行發展。以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為核心做建設,以系統化和整體化的角度來管理,采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推動傳統設備和工藝改造,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工業園區在轉型上具有集中資源,整合資源的先天優勢。
另外就是智能化和數字化,這是助力企業減污降碳的重要路徑,但摸不著方向,前期投入成本大,智能化建設流于表面等問題一直存在。那么,這個時候,工業園區的智慧改造就能讓企業少走彎路,并且分攤技術、設施、管理成本。
低碳智慧園區,兩個加成概念想必以后會變得不可分割。在云計算、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催化下,節能降耗有了更清晰的模型,更準確的“底賬”,更直觀的效果。
如格力電器及國創聯能與伙伴合作建設的“零碳+直流”園區——杭州亞運低碳氫電耦合應用示范項目,利用光伏與電網谷電制備氫氣和氧氣,園內采用氫燃料大巴車和物流車,預熱可供高溫注塑使用。
再如青島中德生態園,建立零碳試驗區指標體系,形成了產城融合型零碳社區建設模式。園區內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和裝配式建筑,運行山東省首例泛能網聯網,實現數據支撐園區碳排放監測和管理。
工業園區,聚集了產業、功能、創新、人力等各類資源要素,能實現生產要素的科學配置和產業鏈供應鏈的高效協同,鋪開低碳智慧化實踐成為其新時代的“使命”。當然,打造零碳智慧園區,仍需要破解建設路徑尚不清晰,技術條件仍不成熟等眾多難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