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第20個年頭。20年來,臺州全市上下牢記囑托,一以貫之,持續發力,為浙江探索鄉村“共富共美”交出了一份靚麗的“臺州答卷”。為反映臺州鄉村發生的巨變,望潮客戶端、《臺州深觀察》聯合推出系列報道《鄉村蝶變》,深入探究變化背后帶給大家的啟示。
路橋區桐嶼街道小稠村種植枇杷已有800多年歷史,不過以前,因為種植技術落后、成果品質低、粗放型管理等,小稠村的村民增收困難,村集體經濟薄弱。“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小稠村通過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延伸產業鏈條,整治村居環境,走出了一條從傳統生產型農業向品牌農業、休閑度假農業發展的躍升之路。
“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小稠枇杷身價翻十倍 供不應求
8月23日,雖然天空飄著小雨,小稠村枇杷種植大戶任建榮的枇杷園里卻顯得有些熱鬧,因為農技專家舒堅來到小稠村給枇杷種植戶們進行現場指導。舒堅告訴記者,“枇杷多余的穗要疏掉,特別是村里的白沙枇杷,一根枝條上面會長出五六個穗,如果不及時疏掉,接下去枇杷個頭很難長大。”
小稠村是桐嶼枇杷主產區,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枇杷,主要品種是大紅袍和白沙。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靠著向罐頭廠批量售賣枇杷,小稠村的村民們賺到了第一桶金。然而,隨著罐頭產業的萎縮,小稠村枇杷銷售成為難題。由于罐頭廠收購量減少,村民不得不在村口、路邊擺攤售賣鮮果,可因為種植技術落后,品質不穩定,小稠村的枇杷市場認可度并不高。
村里的枇杷種植大戶任建榮感受頗深,“以前小稠村枇杷的個頭很小,品質不怎么樣,價格也不貴,都是賣給罐頭廠里面做罐頭的,所以很多村民家的枇杷園都荒在那里。”
面對這一狀況,小稠村黨支部班子決意改善枇杷產業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從種子研發、枇杷加工、經營主體培育等角度發力,推動枇杷產業增質增效。
2016年,剛從桐嶼街道退休的農技專家蘇堅來到小稠村擔任第一書記,成了當地枇杷種植的“第一顧問”,他從改良種植土壤出發,一步步提升農戶的種植技術和果品品質。“這幾年,其他縣市的枇杷凍害比較嚴重,而我們這里凍害就不是很嚴重,主要還是有賴于我們過硬的種植技術,所以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穩定住果品的品質。”
在蘇堅的對接下,越來越多的農技專家來到小稠村開展技術指導。依托專家資源,小稠村還開辦了“枇杷學院”“共富大學堂”等,將技術輔導帶到了田間地頭。
據了解,多年來,小稠村先后十余次邀請省農科院專家進村進行技術指導,圍繞枇杷調研地理環境、水土條件,建立枇杷高品質化試驗基地,篩選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枇杷19種,建設300畝規范化栽培核心區,打造“種子庫”。隨著村里推廣新型肥應用,實施矮化種植等技術試驗,小稠枇杷優質果率已經提升至80%以上。提到近幾年小稠的枇杷,種植戶任建榮笑著說:“現在村里面的枇杷質量是比較好的,又好看又好吃。名氣打出去以后,我們的枇杷能賣到三十塊甚至四十塊一斤。”
前幾年,小稠村注冊了“稠記”商標,對枇杷進行統一管理、包裝、宣傳,實現分級銷售,擴大品牌效應。經過品牌化運作之后,小稠村的精品包裝枇杷產品常常供不應求,售價大幅提升。“我們這里的枇杷銷路根本不愁,名氣大了,到我們小稠買枇杷的很多。現在枇杷包裝起來,順豐快遞銷到全國各地。”任建榮自豪地說。
開展枇杷深加工
延伸枇杷產業鏈
枇杷雖然旺銷,但鮮果不耐儲存,銷售時間短,采摘季一過,村民便“賦閑”在家,難有持續性的收入。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村里把目光聚焦到了產品深加工上。
在小稠村的共富工坊,記者看到,已經打包好的50箱枇杷露正等待裝車,它們將被發往溫州。共富工坊的負責人任月麗告訴記者,夏末秋初是枇杷露的銷售旺季,接下去訂單只會越來越多。“枇杷露潤肺止咳效果很好,基本上100個人吃過,99個人都說好。通過微信等訂購的顧客有很多,不僅僅局限在臺州,全國各地都有。”
任月麗制作、銷售枇杷露已近40年,盡管產品口碑很好,但因為遵循古方熬制,工序較為繁雜,一直無法實現量產。2021年,村干部找到任月麗,提出由村集體投資,任月麗提供古方,進行流水線生產,雙方一拍即合。2021年,枇杷露生產工廠投產。“我以前自己純手工熬制,一次只能做一百瓶,現在這里機械化生產,熬一次可以達到一、兩千瓶。”任月麗說。
目前,“稠記枇杷露”年銷售額100多萬元,這條生產線也為村民創造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村民可以到共富工坊幫忙制作、打包獲取一定報酬,還可以將自家的枇杷葉、枇杷花采摘后供貨給共富工坊,增加收入。
今年,小稠村深加工產業又有了新項目,最新研發的稠記枇杷露飲料即將推向市場。目前,總投資200多萬元的生產設備正在安裝中,計劃下月初試生產。
大力改善村莊環境
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思路
“村前綠水盈盈繞,村后枇杷滿山坳”,慕名而來小稠村的,不僅是全國各地的客商,還有眾多游客。“這里枇杷非常有名,我們枇杷節都經常過來的,村莊整體的環境都挺不錯的,平常也會跟朋友過來聚餐游玩。”
漫步小稠村,寬敞干凈的村道上,一排排民房整齊劃一,房前屋后花草掩映,公園里、廣場上,隨處可見優美的風景和閑暇時散步的村民。
村民張金法告訴記者,近幾年村里新建的公園等配套設施很受村民歡迎,“有健身場地還有打球的場地,晚上我們會到文化禮堂里面去跳跳舞唱唱歌,大家都覺得心情很愉悅。”
很難想象,現在的美麗鄉村在二十年前卻是另一番樣子。道路狹窄泥濘,河岸雜草叢生,村民房前水溝裸露,臭味撲鼻,居住環境臟亂。
小稠村黨總支委員任顯平印象最深的就是改造前村里的道路,“以前都是泥巴路,很難走,車子進進出出很不方便,村民反映很強烈。”
2006年,小稠村以“千萬工程”為抓手,大力改善村莊環境,開展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自來水工程及排污排水處理工程建設、“赤膊墻”及外立面修繕、村莊范圍內的綠化、村道路硬化等工作。
“這條路以前只有三米寬,經過了拓寬改造硬化,你看看,現在多漂亮,再往前走,還能看到我們村的網紅打卡點。”一路走,任顯平不斷地向記者講述著村莊近幾年的變化。
2017年,小稠村實現污水全納管,河道完成清淤疏浚,實現“清水”“活水”“暢流”。村民家門口不見污垢,只聞花香。環境整治后的小稠村,蛻變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2019年,小稠村開始嘗試將傳統枇杷節,升級成枇杷文化節,探索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今年,小稠村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枇杷文化節,吸引了游客超10萬人。
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原本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創業。徐龍和妻子何靜慧是兩年前回到小稠村的,他們開辦起了村里的首個農家樂——“伴山酒裝記”。開業兩年多來,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錯,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訂單更是爆滿。何靜慧說,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村里現在也在打造一些旅游景點,比如山頂有觀景平臺,環境很美,大家拍拍照,吸吸氧。村里供大家休閑消遣的地方越來越多,我們農家樂的生意肯定會更好。”
近年來,小稠村先后獲得“小康村”“3A級景區村”等榮譽稱號。目前,小稠村枇杷產業產值超800萬元,文化旅游收入超30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幾千元提升到6.2萬元。
路橋區桐嶼街道黨工委書記胡三爭表示,接下去,街道將繼續助推小稠村發展枇杷種植特色產業鏈。“把稠記枇杷露枇杷飲品做大做強,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實現全域人居環境的有效提升,持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切實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