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深入貫徹全省產業賦能行動部署,把瓜菜作為農業強、農民富的短平快產業,系統抓促、鏈式發展,逐步蹚出區域布局、一二三產融合、山水田林 不路房屋村莊一體推進的特色發展路子。2022年全縣農民人均瓜菜增收1860元;2023年建成瓜菜基地4.5萬畝,將帶動全縣發展29.7萬畝,實現產值14.8億元。
一、挖“土”揚“特”,區域布局菜籃子。因地制宜選產業。寧縣地處董志塬腹地,光照充足,降水較豐富,土質疏松且富含微量元素,種植瓜菜比較優勢明顯。縣委、縣政府著眼富民,圍繞全省“牛羊菜果薯藥”產業方向,深入調研論證,立足“三川”(城北河川、九龍川、政平川)靠近河流,水、光、熱資源充足,群眾素有栽瓜種菜傳統,慶陽市內菜品需求大、供應少、銷價低等,科學確定瓜菜為全縣主導產業。系統謀劃明路徑。堅持“特色發展、精深加工”,設施菜+露地菜、精細菜+大路菜、食用菜+加工菜,企業、合作社、大戶同農戶一體化推進,配套預冷包裝、冷鮮加工,打造10億級產業鏈。出臺全縣瓜菜產業《2023-2025年發展規劃》《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實施方案》及年度工作方案,明確“任務書”,掛起“路線圖”。高位抓促強推動。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抓促、帶頭招商,推行“五個一”(一套推進班子、制定一套實施方案、出臺一套扶持政策、組建一套技術團隊、形成一套考核體系)機制,組建產業專班;部門跟進督導、服務保障;鄉鎮具體負責、高效推動。將瓜菜產業作為鄉鎮和部門年度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量評效,重獎重罰。
二、擴“規”提“量”,高效建設大園子。建基地、成規模。打破鄉村組界限,解決“房、樹、墳”等問題,“小田并大田”,集中連片發展。2023年春季,建成設施瓜菜基地4處3.3萬畝、綠色標準化露地蔬菜基地1處7000畝,建設大路菜示范點20個5000畝,試驗基地3處60畝。育龍頭、強引領。招引甘肅汕青源、河北隴冀聚賢、山東皓海等企業7家,成立治糧倉、健華、建柱等合作社10個,建辦新興、滿地綠等家庭農場3家,示范帶動發展。如甘肅華信推行“春季菜+夏季復種菜+秋延菜”模式,種植紅筍、辣椒等5600畝,年生產4茬。抓科技、提質效。研究印發《鋼架大棚及日光溫室建造技術規范》《各類瓜菜栽植技術標準》等,實行“六統一分”(統一規劃、建設、種苗、農資、技術、銷售和分戶生產經營),配套膜下滴灌、微灌、滴滲灌節水技術和14項生產技術,育、種、管、收、存全流程機械化率37%。
三、提“產”增“效”,延長瓜菜鏈條子。集約育苗。對接市場前端,與慶陽市農科院、隴東學院等政學研合作,建成育苗中心3處,引育“兩高一優”良種27種,新品種覆蓋率91%,年出苗3000萬株。周年保鮮。建成蔬菜冷藏保鮮庫60座庫容2000噸、
冷藏車間3處,配套冷鏈物流車4輛,春提早、秋延后,周年生產、四季有鮮。地頭加工。建成日產20噸全自動蔬菜加工包裝廠1處,配套清洗、切菜、枕式包裝、保鮮膜包裝等生產線3條,建設辣椒醬廠2家,就地分揀、切割、烘烤、醬制、包裝。訂單營銷。湘樂、春榮基地緊盯長三角,定向供應東南沿海;南義基地以就近銷售為主,農企、農校、農超、農灶對接,為華能新莊煤礦、長慶采油十二廠、市縣機關事務管理局、超市等直供。實施中央廚房配餐項目,點對點進行餐飲配運、預制菜生產等。融合發展。培育華信、甘慶老丑等“甘味”區域商標6個;推行“電商+直播+農特產品”營銷,開展“快樂農場”瓜菜認領,精準對接消費群,今年4月份上市的普羅旺斯西紅柿、水果黃瓜等供不應求。依托義渠國故里等景區,發展休閑農業、采摘農業,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
四、聯“農”帶“富”,鼓起村戶錢袋子。流轉土地“收租金”。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每畝500-700元流轉土地,一次性兌付租金。如通過建設北川萬畝基地,2998戶沿線群眾年戶均增收1700多元。地頭務工“掙薪金”。瓜菜基地成為務工基地,儲藏保鮮、加工包裝車間成為就業工廠,群眾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變為產業工人。如湘樂鎮龐川、南義鄉焦臺2個基地常年用工150人,季節性用工530多人,年人均增收1.4萬元以上。入股發展“分股金”。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村集體)”模式,龍頭公司負責技術服務和產品代銷,合作社負責生產經營,6個村集體以8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20座大棚入股,60戶農戶以87.9萬元自有資金入股并監督經營,年每村分紅8.6萬元、每戶分紅4.4萬元。培育產業“得現金”。通過龍頭牽動、基地帶動,北川及其周邊2486戶群眾種植瓜菜5400畝,年戶均增收7800元;13個村集體各發展100畝-300畝露地蔬菜,每村年均增收12.7萬元。治理環境“巧生金”。縱深開展“三拆一治一排”行動,基地沿線治理河堤護岸16.3公里,利用騰退苗木栽行道樹5.6萬棵,種植三葉草、月季80公里,發展金銀花庭院經濟1620戶,硬化通組及入戶路48公里,清除殘垣斷壁4820米,改廁1940戶,建成產業風情線5條,形成“現代農業+環境治理+鄉村旅游+N”賦能發展局面。
五、聚“力”建“制”,強化保障蹚路子。“政策+項目”推動。對新建鋼架大棚、冷藏保鮮設施和新購高端農機具補貼50%,對集中連片200畝以上每畝補助300元,對莊前屋后栽瓜種菜每戶補貼500元,對基地噴淋系統、露地復種馬鈴薯等給予設備、種子、地膜等扶持,近兩年縣財政投資6320萬元。“服務+強技”支撐。內培技術人員32名、選派科技特派員100名,下派技術服務小隊1240多人(次),外聘金昌、楊凌等地專家11名,全生命周期技術服務。近兩年累計舉辦技術培訓87期,受眾2.6萬多人(次)。“金融+保險”保障。近兩年落實瓜菜產業貸款2360萬元。對設施瓜菜和露地蔬菜保險保費補貼85%,應保盡保、收益托底。“黨建+產業”。以帶頭發展產業為第一標準選配村干部,成立“田園筑夢”黨建聯盟,村黨支部領辦種植合作社,支部書記聯組、委員聯基地、黨員聯農戶,形成抱團發展、利益聯結的瓜菜產業發展格局。
作者:張文華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