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寧市率先探索構建農作物秸稈“全域全量全鏈”高值化離田利用體系,用“第三選項”化解秸稈“焚燒還是還田”的二元難題。1月11日,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現場推進會召開,海寧市在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
一、上下聯動實現“全域收集”
聘請聯合社、合作社、強村公司、農村保潔隊伍等第三方開展秸稈離田收集工作,給予秸稈收集工作250-300元/噸的補助,通過秸稈中轉運輸、終端處置企業滿產,實現“財政補助完全覆蓋收集成本、稅收增幅完全覆蓋財政補助”的良性循環。壓實村社農業經營主體監管責任,與種糧大戶簽訂《海寧市秸稈回收責任書》,將禁燒秸稈納入村規民約。與村民年度村集體經濟分紅綁定,將秸稈“收運處”打造為“共同富裕”項目,以眾籌方式發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目前已在長安、馬橋、海昌3個鎮街的3個村先行試點,目前已有800多戶報名籌資750萬元,預計全市6個終端項目全部實施可籌資1500萬余元。
二、統一運維確保“全量運貯”
統一標準建設中轉場,在每7500噸秸稈產生量的區域配建一個中轉場,統一建設標準、消防標準、數字化標準、防揚塵標準,確保單季秸稈最多只需周轉一輪,分擔終端貯存壓力,提高利用率。暢通秸稈轉運鏈,特許經營公司組建符合載運標準的車隊,科學調度既有車輛,將每噸秸稈運輸成本下降50%左右。守牢安全線,明確秸稈入庫標準,將消防安全作為第一管理要務,場內嚴格消防設施;數字化
監控系統統一接入市總控平臺,鏈接到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等監管部門,確保全程監管、全面安全。
三、高效利用實現“全鏈增值”
全力推進秸稈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飼料化、燃料化處置利用,創新走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馬橋生物炭有機肥項目,通過仿生泥炭一體化、秸稈粉碎分揀一體化、有機質發酵一體化,可持續修復土壤肥力,改善耕作層結構和土壤墑情,促進肥藥減量30%-50%。建設長安花卉基質項目,通過秸稈發酵轉化后替代進口高價泥炭,每噸降本增效120元以上,投產后可年產花卉基質和輔料10萬噸以上,年產值可達2億元。建設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心項目,通過高分子研磨和新型融合劑,用秸稈替代“貴、脆、重”的PLA和PBAT可降解材料,中科院理化所將在該市成立聯合實驗室,投產后實現一期5000噸以上產能,三年滿產后預計年消納秸稈3萬噸,年產值將達4億元以上。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