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電子組裝企業公司背景
該公司是一家成長型的電子組裝企業。該廠具有多年在中國從事電子制造加工服務的經驗,產品涉及通訊電源等領域,目前正處于飛速發展中。由于公司文化起點高,因此公司成長動力強勁,對未來也具有前瞻性。在ERP系統運行穩定之后, MES系統 是該公司對外來發展規劃的重要一步棋。公司抓住很多大客戶都需要了解生產現場的資料,而同時對離線報表缺少信任的需求,走在很多同行的前列實施MES系統,通過MES系統為提供可信的在線實時報表,向客戶展示了企業的自信與誠信。
項目源起
以規模取勝,五年之內達到萬人大廠的規模有否可能?有,但是不一定有必要。由于原來老廠產能不能滿足訂單需要,第二座工廠已經開始啟用,但是管理層卻始終在思考兩個問題:企業的目標是贏利,而不是規模,如果規模大了,但是內功不足,則可能大虧,必須尋求規模與積累的平衡點;電子組裝業競爭激烈,有時候做的訂單越多,可能虧的越多,保持客戶的訂單很重要,高附加值產品的加工不但可以使制造水平不斷提升,也可以獲取更*。
公司副總說:"我們把MES系統做企業文化的發展的一部分,希望提升制造能力和客戶滿意度!"這一點從公司長達一年的MES系統選型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用心與專業。目前很多制造企業都紛紛上了MES系統,公司的選型小組與各家軟件提供商進行了反復交流,終選定了科技MES系統。
打造MES系統體系
MES系統在國內稱為"制造執行系統",對電子組裝業而言,基本的應用是利用條碼設備對生產數據采集和分析。在導入MES系統之前,公司通過產線工人手工記錄每個產品的序列號及生產信息,雖然能為客戶提供相應的報告,但是有以下弊端:
1、 數據獲取嚴重滯后。雖然有專人負責統計,但是看到了是事后的信息,管理層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制定改善措施。
2、手工統計成本高。除了負責統計的人工成本,紙張和打印成本也是細水長流,無法省下來。
3、不能防錯。由于人工記錄的是生產結果,而對生產過程的違規作業無法防止。
選擇哪一家MES系統,公司也有自己的考慮:
1、系統只是工具,軟件提供商必須有顧問能力,可以為公司帶來有借鑒意義的管理經驗。
2、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制造而不是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對方必須有很強的本地化的開發和服務能力。
3、 由于公司的人員背景是制造企業,因此好選擇一家有制造背景的公司,如此不但可以吸收臺資工廠的經驗,形成互補,而且享受專業服務品質的同時,費用低于國外公司。
按照公司的設想,該項目MES系統產品及實施團隊選定科技。本次MES系統實施目標為"記錄、監控、防錯、追溯、分析",另外也包含工廠布局和生產資料的設置。
MES系統實施方案
生產資料設置:科技MES系統為工廠提供物理與邏輯雙重世界的定義,并針對這個世界維護生產規則。物理環境包括工廠、工段,產線以及數據收集點。邏輯世界則包含生產時間、生產途程、BOM等方面。除此以外,系統還定義了不良品管制規則,工單、產品與途程之間的規則等,使整個生產規范清楚明了。
數據收集與記錄:利用條碼設備大大提高了數據收集的準確率和速度,也使數據更加豐富。目前MES系統收集的數據包含工單,產品用料,途程和工序,設備,人員,檢驗結果(良或者不良),維修或返工,以及包裝和OQC抽檢信息等。
監控生產現場:由于工廠與辦公區分開,工程技術人員不到現場能否了解現場生產狀況呢?以前不可以,實施MES系統之后則變得十分簡單。無論在工廠任何一臺PC上,只要安裝了Web 瀏覽器,用自己的帳號登錄到MES系統,就可以隨時了解產量、良率、批退、在制品數量等,車間對MES系統用戶變得十分透明。
防呆和防錯:人都會犯錯誤,但是如果能給予提示和限制,則可以避免錯誤蔓延,MES系統對生產流程執行、用料等方面都具有防錯機制。如果違反生產流程,則無法流入下道工序,如果上錯料,則無法繼續生產。
追溯和分析:通過MES系統可以將收集的數據串接起來,實現對產品工單、用料、生產過程、生產時間、作業人員等全位追溯,不但大大提高了,在處理反饋和改善生產品質方面也有很好的成效。數據分析是比監控更高層次的應用。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查詢和分析功能,可以幫助用戶分析工單執行狀況,產品缺陷,維修績效以及良率、批退率、在制品品分布等,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
MES系統項目效益
公司導入MES系統后,與原來生產模式比較,有以下改觀:
1、 完整追溯每件產品的生產過程,由于在系統中設定了生產流程,生產操作更加規范
2、生產過程防錯,例如上錯料,違反生產流程等情況
3、數據獲取更實時,原來需要一天甚至一周才可以得到的數據,現在可以隨時知道。重大問題容易更早發現,防微杜漸。
4、與客戶溝通更有效,*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5、節約了紙張和人力成本。
該公司的MES系統實施只邁出了*步,明年還要應用到更多的產品線及新擴展的工廠。作為成長型企業,在發展階段未雨綢繆,看到企業經營的本質,通過MES系統夯實制造實力,不但需要遠見,更需要勇氣,這一點值得很多企業借鑒。
原文來源于杭州匠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