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藥,大多數人聯想到的應該是一碗看著色澤暗黑,聞著難以名狀,喝下去苦味難咽的不明液體。從小到大,受長輩們的影響,大部分孩子都是在這種特殊的“中藥香”中長大的。春溫風寒,喝板藍根;秋燥咳嗽,飲枇杷露;冬季進補,當歸肉湯;夏天去火,泡金銀花茶。
比起抓藥的得心應手,煎藥就顯得復雜繁瑣的多。抓回的中藥放入砂鍋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一會,再加水沒過藥物,將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分兩次煎煮,首次煎煮后,把藥液倒出,叫頭煎藥,再加水適量,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次,或是第四煎。
貌似是簡單的流程,實際操作起來卻并非能夠如此按部就班,煎藥器皿的選擇、浸泡煎煮時間的計算、武火文火的調控等等,中醫對中藥的煎法非常考究,同樣一張藥方,因藥物的煎法不同,治療的適應證和效果就不一樣。考慮到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快,以上傳統的煎藥方式頗顯費時費力,而煎藥包裝機的發明,不僅可以方便快速的為患者煎好中藥,且能做成一次性的包裝,飲用時只需簡單加熱,方便快捷。
盡管我們不可避免的受到西醫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但中醫就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永遠值得我們尊重和傳承。那各色的中草藥,它們安安靜靜地躺在抽屜里,興高采烈地沸騰在藥鍋里,迷人的藥香味像精靈一樣彌散在藥房的屋檐下,這味道就像醫務人員的溫暖與關懷,馨香環繞,源遠流長……